发表时间: 2024-10-08 17:3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吴先生啊,你这病,拖不得。”医生老张扶了扶眼镜,语气中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国庆长假刚过,吴建国正愁着怎么消磨最后一天假期时;
收到了之前报名旅游团时赠送的“免费体检卡”,本打算不去的他,看着手中体检卡上那行“仅限国庆节使用”的标注,心里一横,反正也是送的,去瞧瞧总比浪费好。
吴建国,今年52岁,任职于一家保险公司,是个典型的中年职场人,日常工作忙得像打仗,身体一向算硬朗。可这一查,结果就把他吓了个够呛。
“吴先生,你的直肠粘膜有轻微病变,这些年是饮食不规律吧?”老张医生看着检查结果,皱起了眉头。
吴建国一脸愕然,自己平日不就是多吃了点火锅,多喝了几杯小酒吗?怎么就扯上“病变”了?
“吴先生,你别慌。其实你这情况还没到癌变的程度,但是已经有癌前病变的征兆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报告单,接着道,“好在你来得及时,要是再拖几年,后果可不堪设想。”
吴建国听得头皮发麻,癌前病变?这听上去可不是什么好事。
老张医生见他脸色难看,微微笑了笑,说:“你也别太担心。其实呢,50岁之后,像你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肠道、前列腺、肺部这些位置,更是容易出问题。
但你们这些老百姓总以为,体检嘛,做得越多越好,钱花得越多就越放心。
其实啊,我告诉你——根本没必要!有时候查得太多,反而是自己吓自己。”
吴建国被医生这一番话弄得有点懵。他原以为检查做得多,项目看得细就是好事,怎么还“不需要”了?
“你看啊,很多人觉得,50岁一过,就得查个全身CT、做个核磁共振,再搞个各项肿瘤标志物检查,似乎每个地方都不放过。
实际上,大多数检查并不能有效发现癌症的早期征兆。”
老张摇了摇头,继续说道,“人家日本、美国做了不少研究,发现有些项目,做了也是白做,不仅费时费钱,检查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甚至可能还会增加患癌风险。”
吴建国听得心惊肉跳,赶紧追问:“那到底哪些检查该做?哪些不该做呢?”
老张见他虚心求教,点点头:“今天就跟你讲个明白,50岁以上的人,定期做三个检查就够了——肺部低剂量螺旋CT、大便隐血试验加肠镜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
这三样查下来,基本可以发现80%以上的常见癌症早期病灶。”
“先说肺部低剂量螺旋CT。”老张咳嗽了一声,“这项检查针对的是肺癌的早期筛查。
传统的X光片是没法发现1厘米以下的小病灶的,但低剂量螺旋CT就不一样,它能发现直径只有几毫米的病变。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做了个研究,叫做‘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发现使用低剂量螺旋CT能将肺癌的死亡率降低20%。这可是大数据啊!”
吴建国点了点头,他身边有不少同事都吸烟,得了肺病也不在少数,低剂量螺旋CT这么有效,看来是真的有必要。
“但注意啊!”老张强调,“这项检查虽好,但不是人人都要做的。
主要适合那些5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或者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的。
这类人群筛查一次要比普通人风险低得多,但对于没有这些高风险因素的普通人群,每年检查反而可能带来过度医疗——因为CT每年做,累计辐射剂量也是会增加的。”
老张继续说道:“再说说消化道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和肠镜,这个你可得重视,尤其是像你这种长期爱吃辛辣油腻的中年人群。”
吴建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平日应酬多,火锅、烧烤是家常便饭。
“消化道癌症,比如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早期结直肠癌没有明显症状,往往等到便血、腹痛再去查,已经是晚期了。
大便隐血试验是一个简单的初筛工具,它可以在早期就发现粪便中看不到的血液成分,提示潜在的病变可能。
然后,进一步做个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的情况。”
“别小看这一步。很多人怕做肠镜,觉得难受不舒服,但实际上肠镜是唯一可以在检查中直接切除息肉的工具。
你可能觉得息肉没啥,但有些息肉可是在一步步演变成癌症的‘种子’。
国外有项研究显示,定期做肠镜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可以降低60%以上!”
吴建国听得频频点头,这次检查自己就发现了几颗小息肉,好在及时处理了,否则真是不堪设想。
老张顿了顿,抬头看了看吴建国,“你今年50出头了吧?还有一个检查,也是你必须重视的,就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
“前列腺问题是男性的‘定时炸弹’,尤其是50岁以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大幅上升。
PSA是个非常敏感的指标,它可以在癌症早期就出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风险。
但你得记住,PSA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癌症,也可能是炎症或者增生导致的,因此不要看到PSA值高了就慌。
做完这项检查后,最重要的是找医生进一步评估。”
老张感慨道:“我之前有个病人,叫刘师傅,57岁,退休后天天钓鱼逍遥自在。
一次体检时发现PSA指标高出正常值两倍,他吓得不行,天天失眠,以为自己得了绝症。
结果进一步查下来,只是前列腺增生,连药都没怎么用。你说这不是白白吓坏了自己?”
老张讲解完,吴建国忽然想到另一个问题:“医生,如果这些筛查发现了问题,比如癌前病变或者高风险病灶,是不是就该立刻治疗呢?”
老张摇了摇头:“这就牵涉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过度治疗。
你看,有些癌前病变可能几十年都不会恶化,而有些微小病灶,即使发现了,也没有必要立刻手术或者治疗。
你得跟医生好好沟通,看情况采取‘密切观察’的策略。”
“有些微小癌变是低危的,只需定期复查即可,而不一定要立刻做切除或放疗。
如果贸然采取治疗,不仅增加痛苦,还可能对身体带来不必要的创伤。
所以,发现病变后要冷静,不要立刻认为‘治疗’就是唯一的出路。”
吴建国听得心服口服,看来以后光查还不行,如何理解和选择后续治疗措施,才是智慧所在。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1] 刘茂.癌症患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研究进展,现代临床医学, 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