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领略书法艺术:历史上的著名字体一览

发表时间: 2020-06-18 17:03

领略书法艺术:历史上的著名字体一览


行书

行书是介于草书、正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省便,也不要求像楷书那样端正谨严。

行书分为两种: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行书相传始于汉末,流行至今。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东晋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分别被评为“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

此外,著名的作品还有杨凝式的《韭花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米芾的《蜀素帖》等。

飞白

一种特殊风格的书体。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相传东汉末年,书法家蔡邕路过鸿都门,看见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笔画中丝丝露白,觉得很有趣,于是受启发创造出了“飞白书”。

它的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今人把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也泛称飞白,在书写中控制力度的变化,使枯笔产生出“飞白”的效果。

与浓墨、涨墨相对比,“飞白”可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可使书写显现出苍劲浑朴的艺术效果。传世的唐宋御制碑有以飞白题额的,如《晋祠铭》《升仙太子碑》等。

瘦金书

瘦金书又叫“瘦金体”或“瘦筋体”,亦有“鹤体”的雅称,楷书的一种,由宋徽宗赵佶(1082~1135)所创。

宋徽宗赵佶正楷学唐薛曜、薛稷,略变其体,杂糅各家,出以新意,创成一体,自号“瘦金书”。其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笔势则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洒脱。

瘦金书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见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风格独特,今日的仿宋体,就是从此中演变而成。

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当时对皇帝御书的尊重。作品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等传世。

台阁体

台阁体,是明清官场使用的书体,以结体方正、大小统一为原则,媚态十足却缺乏骨气与神韵。台阁原指尚书,后来泛称官场为台阁,台阁体即官场使用的一种书体,带有官方的味道。台阁体始于明初,明成祖喜爱沈度书法,誉为“我朝王羲之”。

沈氏兄弟因备受帝王宠爱,坐享高官厚禄,声名大噪,于是读书人也纷纷效仿。

沈度的小楷工整严谨,使效仿者更容易模仿,也更趋规范,于是逐渐形成了方正、大小一律、刻板呆滞的字体。清代称这种方正光洁却拘谨刻板的字体为馆阁体,尤其流行于科举考场。

清代周星莲就认为此字体是“土龙木偶,毫无意趣”。据说清末著名文学家龚自珍书法不佳,尤其不会写这种呆板的馆阁体,所以在科举和仕途上很不得意,回乡之后,命奴仆婢女都学写馆阁体,每有官员来访,都会让这些下人露一手,以此为乐。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