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24 15:13
参考资料:
[1]王震,张娇娇,李真,等.基底外侧杏仁核介导电针心经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机制研究[J/OL].针刺研究,1-21[2024-12-22
[2]宋朕,陈蕊肖,吴婷婷,等.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干扰的Meta分析[J/OL].医学研究与教育,1-10[2024-12-22]
[3]张婕,刘向龙,张静.左西孟旦联合依那普利医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J/OL].天津医药,1-5[2024-12-22]
在我国医学界的心血管医学领域,有一个名字注定是一座绕不过去的丰碑,他就是陈灏珠院士。其与心血管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中国心血管病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开创性提出了“心肌梗死”这一医学名词,还凭借卓越的技术和学术成就,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他对心血管疾病研究长达68年,在他96岁高龄时,仍不忘以医者之心传递健康之道,并将一生的临床经验总结为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广大冠心病患者带去了福音。
1943年,19岁的陈灏珠考入了前国立中正医学院(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开启了他的医学之路。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医学院不得不在江西、云南、福建等地频繁搬迁。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作为一名医学生,陈灏珠不仅要应对战乱中的流离失所,还要面对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的教学环境。
由于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学楼,课堂常常设在简陋的房屋或帐篷中;更没有稳定的电力供应,陈灏珠晚上只能点着微弱的樟油灯学习。但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他立下了“用医学改变命运,用医学救国救民”的人生目标。
而在求学过程中,陈灏珠曾见到一位老人因缺医少药痛苦离世,也目睹了大量战乱中的伤者因没有医生及时救治而失去生命。这些场景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灵,也让陈灏珠对医学的责任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晚年时他还回忆道:“那个时候,每次点着灯温书到深夜,我都会想,医学可以改变这些人命运的痛苦,我必须学好。”
终于,1949年,陈灏珠从医学院毕业,进入上海第一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工作。从此,陈灏珠开始接触临床医学,开启自己的从医生涯。没有犹豫,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心血管领域。而这份选择背后,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家庭故事。
在陈灏珠初中二年级时,母亲便因高血压猝然离世,这对年幼的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母亲生前身体强健,几乎没有病痛,却因为心血管问题突然离去,这也是陈灏珠第一次意识到心血管疾病的可怕。即便多少年过去,他仍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家人急得团团转,却束手无策,这种无助感也成为了他毕业后选择专攻心血管领域的最大原因。“母亲的去世让我明白,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无声的杀手。我要研究它,为更多人挽回生命。”陈灏珠如是说道。
进入临床实践后,陈灏珠发现,彼时我国的心血管医学研究还非常稚嫩。许多患者的疾病无法确诊,病情加重时医生往往无能为力。他立志改变这一现状,将精力投入到心血管病学的研究中。
1954年,陈灏珠在一篇学术论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心肌梗死”这一概念,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当时,中国心血管病学界尚未形成系统的疾病命名和分类,这一创举填补了学术空白。该名词被沿用至今,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广泛使用,也为国际同行所熟知。
1960年代,陈灏珠开始尝试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技术,这是一种通过影像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方法。彼时我国的医疗器械相对落后,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这一技术至今仍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使许多复杂病例得以确诊,并成为临床医治的重要依据。
陈灏珠院士不止闻名国内,在国际心血管医学领域也声名远扬。1975年,一位美国学者在访华期间突发心肌梗死,病情危急,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陈灏珠临危受命,迅速制定抢救方案。他通过紧急药物溶栓、动态心电监测和精细护理,使患者在两周内奇迹般康复。这位学者回国后在美国媒体上高度评价陈灏珠的技术,将这一案例称为“医学奇迹”。
陈灏珠不仅在医术上造诣深厚,还在临床中积累了无数令人动容的故事。有一次,一位52岁的工人因突发胸痛被送到医院。病人已经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情况十分紧急。陈灏珠立即为其安排了冠脉造影,却发现冠状动脉几乎完全堵塞。他立刻决定实施急诊介入手术,成功植入支架,使患者转危为安。
术后,陈灏珠并未停止关注,而是为患者详细讲解如何调整饮食、戒烟限酒,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而这名患者后来每年都会来医院复查,并总是感慨:“陈教授救的不只是我的命,还让我学会了怎么活下去。”
而另一位38岁的男性患者则因长期高强度工作和不健康生活习惯患上了早发性冠心病。他因心梗入院时已经休克。陈灏珠为其实施手术后,不仅挽救了他的生命,还帮助他重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名患者后来写信给陈灏珠说:“是您让我有机会看着女儿长大,您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尽管冠脉造影和介入手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医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陈灏珠在长期临床中发现,许多患者在手术后仍然面临心梗复发的困扰。每一次复发,都大幅增加患者的死亡危险,这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冠心病的防治绝不能仅仅依赖手术和药物的作用。真正的关键,在于患者能否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并长期坚持科学的防控措施。
陈灏珠反复强调,冠心病的防控始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管理。然而,他也意识到,要将这些理念转化为行动并长期坚持,很多患者往往觉得困难重重。在长达68年的心血管临床研究与实践中,他逐渐提炼出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在面对患者时,他总是语重心长又带着些许风趣地说:“很多人以为冠心病就靠少吃、多动、戒烟,其实还差了几步。我教你3个小方法,做起来一点也不复杂,只要每天照做,心梗离你越来越远!”
那么,陈灏珠所说的三个方法是啥呢?
第一个方法是加强对“三高”的管理。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冠心病的主要成因,需要被密切关注。陈灏珠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做到早发现、早医治,避免其对心血管系统带来长期损害。例如,对于高血脂患者,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对于高血糖患者,则需注意控制糖分摄入和总热量的摄入。对于高血压患者,遵从医嘱服药、减少钠盐摄入同样十分关键。
许多患者忽视了日常健康指标的管理,往往等到症状严重才采取措施,这使医治变得更加复杂且危险更高。因此,要学会把“三高”的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用规律的体检和科学的饮食习惯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第二个方法是建立科学的作息和运动习惯。科学的作息和适量的运动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的充足睡眠,尽量避免熬夜,同时坚持每周至少五次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骑自行车或游泳等。
而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心肺功能,还能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对于心血管健康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一定要避免进行高强度运动,其会对心脏带来巨大压力,少量多次的运动比偶尔突击锻炼更有效果。此外,保持“动静结合”的生活方式,即在运动中保持节奏,在休息中恢复精力,从而帮助心脏维持最佳状态。
第三个方法是调节情绪,远离压力。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防控中十分关键,情绪的调节和压力的管理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长期的紧张和焦虑容易带来身体的应激反应,使心血管系统承受过大的负担,从而增加冠心病发作。
要学会释放心理压力,通过诸如听音乐、冥想或者与家人朋友交流来放松身心。同时,在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困难时,积极调整心态,不要让情绪长时间处于波动或压抑状态。心理压力是心梗的成因之一,尤其是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比如愤怒和焦虑。这些情况往往会让冠心病患者雪上加霜。因此,冠心病患者必要时可积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防止因情绪问题破坏身体健康。
(注:《研究心血管68年,96岁陈灏珠总结3点抗冠心病方法,人人可学》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