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别再无知犯错!这五种疾病不必动刀

发表时间: 2024-12-28 16:32

别再无知犯错!这五种疾病不必动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现代人去医院看病,听到“手术”两个字,心里往往五味杂陈。有人觉得手术是天降“神兵”,一刀下去,病就没了;也有人闻刀色变,觉得动手术就是“生死一线”。

实际上,这两种看法都不准确。手术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也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它到底有没有必要。

这年头,过度医疗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手术被滥用的情况比比皆是。

有些疾病,明明不需要动刀,患者却因为不了解真相,凭着“医生说了算”“别人也做了”,稀里糊涂地上了手术台。结果,不仅没解决问题,还埋下更多隐患。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5种常见疾病,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需要动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90%不用开刀

腰椎间盘突出,很多人听着就害怕,总觉得“突出”了,就是坏了,非得动手术才能“修好”。但事实上,超过90%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就能缓解,根本用不着上手术台。

腰椎间盘突出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椎间盘里的“髓核”跑出来了,压着神经,让你腰疼、腿麻,甚至站不起来。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椎间盘“坏死”了。只要减少对椎间盘的负担,配合康复训练,很多人的症状都能自行缓解。

根据《美国骨科医学会指南》,腰椎间盘突出并伴随腰腿痛的患者,至少需要经过6-8周的保守治疗(如理疗、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后,症状仍无改善,才考虑手术。

而对于那些没有严重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手术并不能显著改善预后。

更重要的是,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手术后的复发率高达20%-30%,而且术后还可能出现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如果不是症状严重到影响生活,手术不过是一场“得不偿失”的冒险。

胆结石:无症状不用管

胆结石是体检中的“常客”。一旦发现胆囊里有结石,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做手术,把胆囊切了。医生也往往会建议:“早点切,免得以后发炎疼痛。”

殊不知,这种“过度预防”的思路,反而害了不少人。

胆结石分为两种情况: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如果你没有出现胆绞痛胆囊炎等症状,那么这颗“石头”对你来说就是“沉睡”的,完全可以不动它。

《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明确指出:无症状胆结石的患者不推荐胆囊切除术(除非特殊情况,如胆囊壁钙化或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

为什么不建议盲目切胆?因为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负责储存和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切了胆囊,胆汁会直接流入肠道,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甚至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等问题。更别提手术本身的风险,比如胆管损伤、术后感染等。

所以,无症状的胆结石,完全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少油腻、多纤维)、适量运动和定期复查来管理,没必要急着动刀。

扁桃体炎:一发炎就切?错了

提到扁桃体,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发炎”。小时候扁桃体一红肿,家长就担心医生会说“再发几次就得切”。长大后,这种担忧依然存在。可实际上,绝大多数扁桃体发炎并不需要手术切除。

扁桃体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的作用相当于“守门员”,帮助身体抵御外来的病菌。切除扁桃体后,虽然短期内可能减少感染,但长期来看,免疫力会有所下降,患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

根据《英国耳鼻喉科学会指南》,只有以下几种情况才需要考虑切除扁桃体:

  1. 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每年超过7次以上,且严重影响生活
  2. 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夜间呼吸困难;
  3. 扁桃体过度肥大,阻碍正常吞咽或呼吸。

而对于普通的扁桃体发炎,抗炎药物、局部处理和生活习惯调整完全可以解决问题,没必要一上来就动刀。

甲状腺结节:别把“结节”当“癌症”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很多人一听到“结节”就慌了,觉得它离“癌症”只有一步之遥。实际上,超过90%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根本不需要手术治疗。

甲状腺结节的出现与饮食结构、压力、碘摄入等多种因素有关。虽然它的确有恶变的可能性,但并非所有结节都会变成癌症。

根据《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无恶性特征的结节,建议定期随访观察,而不是直接手术。

过度治疗的后果不容小觑。切除甲状腺后,患者需要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药物,这不仅增加了生活负担,还可能影响代谢功能。

相比之下,定期复查、调整饮食(如适当补碘)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更安全的选择。

半月板损伤:手术不是唯一出路

半月板损伤是运动损伤和老年退变的常见问题。一旦确诊,很多人会被医生建议“关节镜手术”,甚至有人主动要求手术,觉得“早点解决,免得拖成大问题”。但事实是,轻中度半月板损伤,通过保守治疗完全可以康复。

201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对比了轻中度半月板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效果,发现两者在一年后的恢复情况几乎没有差别。

换句话说,手术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甚至可能是“多此一举”。

保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关节注射、肌肉力量训练等方法,不仅风险低,还能改善关节功能。而手术则可能带来感染、粘连等并发症,甚至加速膝关节的退化。

最后的忠告

手术,不是“病好了”的代名词,而是不得已时的最后选择。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救命,用得不好则可能带来更多的伤害。

了解疾病的本质,分清手术的必要性,别被“动刀就安心”的心态绑架。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才是真正的“治未病”。别让无知害了自己,也别让过度医疗毁了健康。

参考文献

《美国骨科医学会指南》:腰间盘突出治疗建议

《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胆结石的治疗策略

《英国耳鼻喉科学会指南》:扁桃体切除手术适应症

《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甲状腺结节管理建议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半月板损伤治疗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