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4-24 15:47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去年喝过一款陈皮老白茶,质量非常差。
刚一打开,里面浓浓的橘皮味。
白茶本身的茶香,被微酸偏涩的橘皮味,严实遮盖。
定睛一看,满脸无奈。
因为那款组合茶,不论茶叶还是陈皮,都是一团糟。
所谓的新会老陈皮,说实话,绝对不是新会产的。
因为橘皮表面的油室极少,已经切成了碎丝,整体颜色偏亮橘色,年份尚新,内囊厚,白色橘络占了多数。
而所谓的福鼎老白茶,则是典型的渥堆做旧茶。
粗梗、阔叶,无芽,用料低端。
同时,整体还是清一色的黑褐色。
黑褐的茶,与橘黄的皮,反差色分明。
整体闻起来,一股不新鲜的橘皮味,让人没有喝茶兴趣。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庭观如此,选茶挑茶亦然。
好白茶,拥有近似处,香气滋味韵味俱佳。
而劣质老白茶,各有各的猫腻。
除了用做旧茶与低端陈皮,两两混搭外。
以下5点,可谓劣质老白茶的通病!
《2》
“干茶带杂质。”
去年秋天,分享过一个话题#老茶客的至暗时刻#。
当时有一幕场景如下:
当你心情愉悦的烧水泡茶享受,等一泡茶喝到最后,正准备倒掉洗茶具时,低头一看,里面赫然是一根头发丝……
这等情形,光是代入联想就让人感到受不了。
为避免遇到类似情况,劝大家在喝茶之前不妨细心观察。
正式泡茶前,多看几眼干茶。
确保干茶不含杂质,没有掺杂乱七八糟的杂物,喝起来也多一分安心。
前段在鉴茶时,遇到一款号称松压工艺的白茶块,原料据说是2019年的二级白牡丹。
隔着包装,原本对那块茶抱有不少兴趣,好奇所谓的“松压”究竟为何物。
但拆开包装,打开绵纸,露出那块茶饼的真容后。
看了一眼,不禁皱起眉头。
什么?没看错吧,这上面竟然有一根丝线?
这也太不卫生了吧!
连基础卫生保障都没有,连门面功夫都没有做全。
这样的茶,哪怕没有展开下一步检查,也可以直接宣告出局。
不论何时何地,干茶表面带有杂质的老白茶,要不得!
《3》
“压饼太紧泡不开。”
买老白茶饼,大家可别忽略一处重要细节。
工艺优秀的白茶饼,讲究压制程度松紧适宜。
压饼松垮不成型的,不宜选。
而整块硬邦邦、压得太紧太死泡不开的,更不能要。
根据制茶过程反推,过于紧实的白茶,其实是压饼过程中受到了暴力对待。
压制定型时,出现了严重工艺失误。
包括压饼定型时间太长,没有及时松开;
包括下压时,没有“因茶制宜”,根据不同叶片厚薄、茶梗粗细调整下压参数,导致压饼力度过重,超过这款茶的最高承受能力,内部过分紧实发硬;
包括压制定型期间,没有注意温度调整,温度太高,进一步加剧了压饼过紧。
最终做出来的成品,往往是行内调侃的“石头饼”。
内在茶味早已在制作期间,严重受损。
茶味物质大量流失后,泡出来的茶味薄,汤不醇,不耐泡。
同时,撬茶时还非常费劲,哪怕用力撬开也是满桌碎茶。
等到最后泡茶环节,往盖碗内注入沸水后,热水难以渗透到“石头饼”内部。
迟迟泡不开、迟迟泡不散。
这种工艺有损的茶饼,一旦碰到类似款,不买也罢。
《4》
“茶饼中心炭黑。”
如图,图中展示的是一块做旧老白茶饼。
颜色黑乎乎的,非常具有典型性。
这块做旧茶,浑身上下都是缺漏。
用料粗糙,较多小木棍那般的茶梗掺杂。
叶片黑褐,不是深黑色,就是黄褐色,总之看不到任何深绿、墨绿的原叶颜色保留,没有任何自然陈化痕迹,渥堆痕迹明显。
最后,便是这篇要重点分析的一处细节。
在整块做旧饼的正中央,颜色呈现焦炭色、炭黑色。
比起周围的茶,完全不是同一色号。
虽然受到压饼模具影响,将茶叶装入布袋,包揉一番后打个结,进入正式的定型环节。
压制定型后,打结的部位会下凹,在茶饼背面形成一个凹槽。
由于凹槽处的茶叶,比周围茶叶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所以颜色稍微深一些也算正常。
但不应该呈现 这种焦炭般的颜色。
因为这种中心发黑的茶饼,属于“烧心”
单纯因为饼窝凹槽部位受力较重,仅是比周围的茶叶颜色稍微加深。
但不至于撬开后,中间呈现“夹心”状。
中心焦黑,饼面的颜色反而没那么深。
这种由内而外引起的中心发黑,类似“黑心苹果”般,病因在于烘干制作不当。
当初在压这块饼时,太心急求成。
整块饼只烘干了表面,但内部还藏有少量水汽。
明明没烘透,却将这批茶饼装箱打包起来。
闷在深处的水汽,蒸发不透,便会引起由内而外的发黑变色。
《5》
“茶汤浑浊不清。”
喝茶这件事,得看眼缘。
看起来顺眼的茶,才能让人放心喝下肚。
反之一款茶肉眼看着就非常可怕,哪怕在它的表面加上再多光环也无济于事。
譬如,图中这款汤色极其浑浊不清的老白茶。
看到这样的茶,如果旁人劝你,这款茶买来时特别贵,要上千元一饼。
或者告诉你,这是XX老总的私藏好茶,从2011年收来一直放在仓库,特别难得……
在听到诸如此类的介绍时,可别轻易动摇。
回归喝茶初心,看起来不干净的茶,不管说得再好听都不能碰!
品质表现过得去的白茶,茶水要清透。
茶汤当中,不能含有杂质。
将其倒入透明玻璃公道杯后,打一束光进去,要具有透光感。
清澈、清透、明亮的茶汤,才能让人放心喝。
不然,面对一杯浑浊不堪的问题茶,光是看一眼就已倒足胃口,何谈愉悦饮茶?
另外这种茶汤浑浊的老茶,千万别想着通过洗茶去挽回。
哪怕在多次洗茶,洗茶两、三遍过后,后几冲茶汤看起来没那么浑浊可怕。
但它的恶劣变质,始终未免。
贸然将其喝下去,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
《6》
“叶底杂乱不堪。”
看叶底,是试茶的最后一环,也是一个兜底环节。
面对来历不明的茶,用沸水泡过一遍后,可以不用着急喝茶。
将茶汤倒出来,先看汤色。
细看茶汤,发觉这杯茶还算清澈,没有混沌浑浊感。
再进一步检查,趁热盖碗内保留有余热,抓紧时间趁热闻叶底。
凑近叶底,仔细排除是否有异味、怪味。
经过沸水的激发,渥堆做旧茶的“堆味”、酸味老白茶的“闷酸味”、受潮变质老白茶的“霉闷味”等气息,会清晰呈现在叶底上。
仅需凑近闻,便能窥见端倪。
闻过叶底后,上手搓揉。
好茶的叶底讲究软亮、鲜活、有弹性。
而劣质问题白茶的叶底,往往是用料粗糙,梗叶杂乱、叶片发软、缺乏弹性。
不论哪一面,都经不起推敲!
《7》
市面上存在形形色色的老白茶,有好有坏,良莠参差。
优质白茶,从干茶到香气,从汤色到滋味,从叶底到回味,一应面面俱到。
而劣质茶,则是状况多多。
其中,有些劣质茶属于“一眼假”。
你只要看一眼干茶,就能掂量出它几斤几两,藏有哪些明显弊端。
而有些茶,则伪装得比较深。
单看表面,一时间可能看不出明显异样,需要用沸水泡开后进一步检验。
揭盖趁热闻,凑近叶底细闻。
对比汤色变化,上手搓揉一番叶底。
通过多处细节佐证,不难分出优与劣!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