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4 18:1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刘大爷是武汉的一名退休公交司机,已经68岁了。虽然年纪不小,但他平时身体还算不错,能吃能睡,唯一让他有点不爽的,就是最近半年,总觉得走路的时候气短,甚至有时爬几层楼梯都喘得厉害。
家里人都说他年纪大了,应该多休息,他自己却觉得不对劲,毕竟以前身体一直不错,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虚弱?
这天,刘大爷拿着体检报告来到医院,正好碰到熟悉的李医生。李医生是心血管科的专家,两人早就认识,刘大爷平时的高血压问题就是李医生帮忙调理的。
这次的体检报告让李医生有些担忧:刘大爷的心脏超声检查显示,他的左心室明显增大,心脏的射血分数(EF值)也下降到40%,已经处于心力衰竭的早期阶段。
李医生一边看着报告,一边叮嘱刘大爷,心力衰竭,也就是“心衰”,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无法有效地将足够的血液泵到全身各个器官,导致身体的各种功能开始逐渐衰退。
虽然心衰听上去很吓人,但只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还是可以控制病情,延长寿命的。
很多人一听“心衰”,脑海中就浮现出心脏病人倒地不起、呼吸急促的场景,似乎这是某种突然发作的急症。
实际上,心力衰竭并不是一种瞬间发生的疾病,而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心衰的发生,往往是心脏长期承受压力、病变逐渐积累的结果,最终导致心脏功能严重下降。
心衰通常由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慢性心脏疾病引起。
当心脏长期负担过重,血管阻力增加,心脏为了应对这种压力,心肌逐渐增厚或扩张,最后失去正常的弹性和收缩能力,泵血效率大幅下降。
这种状态下,身体各个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出现乏力、气短、水肿等症状。
李医生告诉刘大爷,其实他的心脏早就发出了“求救信号”,只不过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常常误把这些信号当成“老了就这样”的自然现象。
实际上,早期心衰的症状非常隐蔽,很多人只是觉得容易疲劳、走路气喘、夜间憋气,但没有明显的胸痛等急性症状,往往被忽视。
刘大爷回想起,自己这半年确实感到身体不像从前那么有劲,尤其是气短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李医生分析,这正是典型的心衰预兆之一。
随着心脏泵血能力的下降,血液无法有效输送到全身,尤其是在运动时,心脏更难应对身体对血液的需求,所以一旦活动量稍微加大,就会感到气短、呼吸不畅。
另一个典型的症状是腿脚水肿。刘大爷提到,最近晚上脱下鞋子时,脚踝处总是有明显的压痕,有时连袜子的痕迹都要很久才能消退。
这种情况在早晨不太明显,但到了晚上,双脚的肿胀感会加重。李医生解释,这也是心衰的一个重要信号。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血液回流受阻,体液容易在下肢和脚踝部位积聚,导致水肿。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症状是夜间憋气和频繁夜尿。很多心衰患者在睡觉时,常常感到呼吸不畅,甚至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
这是因为当平躺时,心脏的负担加重,肺部的血液淤积,导致呼吸困难。
而夜间频繁起夜,也可能是心衰的表现之一,因为心脏泵血不足,肾脏血流减少,尿液生成受影响,但当躺下时,体液回流增加,肾脏突然产生大量尿液。
刘大爷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寿命。心衰这个词听上去很严重,似乎和“死亡”挂钩,但李医生告诉他,虽然心衰确实是一个不可逆的疾病,病情会随着时间逐渐加重,但通过正确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完全可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关于心衰患者的生存期,很多研究给出的数据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得到及时治疗以及个体的生活习惯。
统计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心衰患者,五年生存率大约在50%左右,而经过合理治疗的患者,这一数据可以显著提高。
特别是一些早期心衰患者,如果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压、管理体重、改善生活方式,寿命可以延长很多年。
现代医学为心衰患者提供了多种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它们可以帮助减轻心脏负担,改善症状。
此外,对于某些严重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心脏辅助设备,甚至进行心脏移植,都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李医生提到了另一个病例,王大爷是个70岁的退休职工,几年前他因为长期高血压未控制,导致心力衰竭,被诊断时已经处于中期。
起初,王大爷和刘大爷一样,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疲劳、气喘都是正常现象,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因为心衰发作晕倒,才被送到医院进行紧急治疗。
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王大爷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心脏射血分数从30%提高到了45%。此后,他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坚持服药、定期复查,还开始进行适度的康复运动。
如今,三年过去了,王大爷不仅生活自理,还能每天出门散步,身体状况比他自己预想的要好得多。
这个案例让刘大爷深受启发。心衰虽然听起来严重,但如果早期发现,并且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完全可以延缓病情进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功能。
李医生接着告诉刘大爷,虽然药物治疗是心衰控制的基础,但日常生活中的管理也同样重要。要想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心衰患者必须从生活方式上做出改变。
首先,控制体重至关重要。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加重心衰的症状。
刘大爷虽然不算严重超重,但李医生建议他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内,这样能减少心脏的压力。
其次,低盐饮食是控制心衰的重要措施。过量摄入盐分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加重水肿和心脏负担。李医生建议,刘大爷每天的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尽量避免食用高盐食物,如腌制食品、酱料等。
最后,适度运动对心衰患者来说也很重要。虽然心衰患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但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可以帮助增强心脏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
刘大爷可以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轻度运动,逐渐提高运动强度,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在了解了心衰的早期预兆和生活管理后,刘大爷不禁思考,如果病情加重了,该如何应对?
李医生告诉他,心衰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即便早期治疗得当,随着时间推移,病情仍可能会逐渐加重。
这时候,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自己的身体状态,定期进行心脏功能检查,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当病情进入晚期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考虑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比如心脏起搏器植入、人工心脏支持系统等。
这些治疗手段可以帮助维持心脏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命。与此同时,心衰患者还应注重心理调节,避免过度焦虑,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
[1]郭爽.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与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衰发生全因死亡的相关性,心脏杂志,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