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猫鉴赏网

从政策视角解读集采大降价对医疗药企的影响

发表时间: 2024-12-23 17:34

从政策视角解读集采大降价对医疗药企的影响

跟每个人相关的医保,正迎来世纪性变化,第十批药品集采价格断崖式下降的同时,来自抗感染、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自免疾病等多个领域的62种共385个药品,最高降幅达到99%以上,质量亦有相当大变化,未来有品质的医疗,或需要你自己另寻他路。


结合各个药品全国最低挂网价,至少有220个产品降价70%以上,其中又有超半数,约132个降价幅度超过了90%,500ml一瓶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1.63元,不如矿泉水。


自爆式降价


主要用来治疗消化系统和胆道功能障碍引起的急性痉挛疼痛的间苯三酚注射液,竞争最激烈,有37个产品参与竞争,最后9个产品进入拟中选名单,西安安健药业的产品从39.80元/支降到0.68元/支,降价幅度超过98%,但是,还是比拟中选的最高价0.58元贵了1毛钱。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这简直就是自爆式降价了。”


同样地,在阿司匹林、帕拉米韦、哌柏西利等知名药品上,也都降到了意想不到的新低。比如:心脑血管常用药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片最低价不到4分钱,有企业降价85%以上,报价6分6都没能进入拟中选名单。


全球巅峰年销售额50亿美元的乳腺癌用药哌柏西利胶囊(CDK4/6抑制剂,125mg),辉瑞此前最低挂网价一粒都要203.6元,本轮集采中,国产拟中选产品一盒都不到200元,报价最低的上海创诺制药每粒只要5.6元。这意味着,该药报销后的月均治疗费用,将从现在的1282元,降到百元以下。


有29家企业竞争的流感用药帕拉米韦注射液每支(袋)的价格,也从原来最高190元,降到了现在的4.22元到14.7元。


尽管仿制药成本很低是业界共识,但是这样的低价,特别是需要无菌生产的输液产品报出如此低价,还是令业界内外感到担忧。


实际上,本轮集采是市场规模最小的一轮,有行业人士测算称,整体规模不到86亿元。多款降价凶狠的药物只有10亿元,甚至更小规模,而在医药行业人士因降价幅度震撼时,集采等新政所剑指的行业旧模式也走到了尾声。


低价已触及大量国内药企生死线,那些注定会被淘汰的国产仿制药,已经再没有退路了。


从拟中选结果看,本轮集采中,国产龙头企业石药集团成都倍特扬子江药业四川科伦药业齐鲁制药国药集团、山东新华、正大天晴、山东鲁抗、华润医药等,都是“大赢家”。


其中石药集团及其子公司一口气拿下了15个药品的拟中选资格,成都倍特和扬子江药业,分别有10个和9个产品拟中选。


而在此前,也有行业人士统计发现,此前中选的药品主要集中在齐鲁制药、正大天晴、扬子江药业、石药集团等少数企业手里了,此次集采,无疑又巩固了这一格局,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相应地,原本占据市场主导的企业,也丧失了优势地位。其中,最主要的“输家”,就是跨国药企——进口原研药几乎全军覆没。


从此前公开数据看,拜耳的瑞戈非尼片,安进的阿普米司特片,默沙东的西格列汀片、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等进口产品占据了100%的市场,辉瑞的哌柏西利胶囊、拜耳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注射液等此前都占据了各自品类市场的约70%的份额。


被从霸主地位上拉下来的,不止进口药,也有本土龙头药企。比如:上药的羟氯喹,在集采前几乎垄断了80%左右的市场空间,但是从拟中选结果看,上药此前全国最低挂网价是1.4元/片,集采后,最低价已经不到4毛钱。


其实,这些年医药行业一直都非常卷,本轮集采虽然市场规模小,但最“不卷”的品种也有10家企业参与竞争,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基本上企业能承受多低的价格,就会报自己能接受的最低价格。


加之,这次集采取消了50%降幅保底规则,实行“1.8倍熔断和复活”机制等,使竞标更具策略性和不确定性,企业为避免被淘汰而报低价,这也是降价幅度大大超出预期的原因。


落选的霸主们再想要保持原来的市场规模已经不可能了。


根据经验看,降价后的药品不可避免地会增加使用频率,通过费用降低+叠加药品用量从而替代部分原研药的效果。举个例子,降糖药阿卡波糖,原研药降价91.39%,用药频度下降8.23%,使用金额下降了85.81%;仿制药用药频度增加了800%以上,使用金额下降了5.02%,结合仿制药替代率的大幅提升——从原来的2.07%上升到后来的82.61%,仅一家医院就节省了440多亿元。


国家医保局公开信息,2018年以来共十批集采,已促成435种药品降价,为新药、新技术腾挪出的空间近5000亿元。


这些挤压出来的空间,让更多患者用得起药,也让医保基金有更多真金白银鼓励创新,客观上说,也不可避免挤压了仿制药企业的利润,让很多畅销药的财富梦碎了一地。



接下来,辉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磅药枸橼酸托法替布缓释片,乳腺癌用药哌柏西利胶囊,用于产后出血的药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剂,以及抗菌药氨苄西林舒巴坦注射剂等,在公立医院用量将快速下滑。


同样,拜耳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环丙沙星注射液、瑞戈非尼片、尼莫地平注射液,默沙东的磷酸西格列汀片、泊沙康唑注射液,安进的阿普米司特片、爱可泰隆的马昔腾坦片等也将淡出主流市场。



仿制药已没有退路


跨国药企对“专利悬崖”,也就是过专利期药品价格、市场双双“跳水”的情况并不陌生,不过在中国市场遇到的挑战,可能也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因此最近很多药企从业者或者医疗行业从业者在网上也是纷纷发声,表示对未来医疗行业不看好。


尽管有人带节奏说救命药不如一瓶水、一颗大白菜值钱,但现实是,技术稳定、临床应用成熟、生产企业众多的产品,纳入集采是必然的。


有些产品降价是必然的,比如阿司匹林,这一药物上市已经有200多年了,肠溶片也是1990年代就上市了的,距今也用了30年了,是技术稳定,临床应用成熟的产品,而且早已经过了专利期,这类药物再标榜原研药的产品卖高价是否还合理?


最重要的是,原研药阿司匹林肠溶片在美国最低也只要3美分/片。而拜耳大包装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在国内目前的网售价最低为0.6元/片,约合8美分。


这意味着,其在国内售价还要高于美国;部分国产仿制药也是如此,集采前0.5元/片的价格,也高于海外药物的售价。


一款规格多、品种全、竞争激烈的慢病常用药,国内单价竟然高于美国,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事情。而这一次集采过后,药企还能有多少利润不可知,但这也是这类药物,躺着赚钱20年后,回归仿制药属性的一个必然结果。


而第十批集采涉及的药品中,还有很多原研产品的专利保护期刚过,比如西格列汀片的晶型专利直到今年6月份才过保护期,已有35个与其疗效质量一致的仿制药出现了。

在其背后,中国仿制药企业也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只能拼命去创新开发以获得生存机会。


此前,罗氏的流感神药玛巴洛沙韦刚在国内上市,石药集团就已经拿下首仿了,虽然该产品现在还不能上市销售,但等到2031年该药过了专利保护期,市场必会是一片竞争红海


同时,印度制药企业加入集采,让中国仿制药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如今年销几十亿、上百亿元大品种几乎开发殆尽,年销1亿元的药品几乎都成了“香饽饽”。


中国医药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集采倒逼企业提升了突破专利壁垒的能力、增强了创新研发能力,在成本压力下,大到管理能力,小到包装材料的迭代升级,本土药企都有不小的进步。


业内认为,这也为国产仿制药下一步大规模搏击海外市场提供了前期准备。


同时,国内过去药品定价太不合理,仿制药明明只赚制作加工的钱,还妄想死死抱住过去的财富梦不撒手,不被淘汰才是不正常。


如今,他们必须接受,集采中标也许并非唯一出路。


药企急需找到定位


客观来说,药企“疯狂”挑战还在热卖的产品,也确实让老百姓吃上了质优价廉的药品。


一项研究显示,在用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服用集采仿制药的患者根除率是88.61%,服用原研药的患者根除率是93.04%,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二者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是集采仿制药的价格要低得多。


非理性的过低报价,也给产业带来了威胁。


按照国家医保局12月10日发布的新规,中选药品的价格,也将决定非中选药品的定价——价格太高的产品,就要被踢出以公立医院为主的主流市场。降价的中选药,可以凭借规模效应形成商业模式上的闭环,非中选药品市场规模本来就很小了,这样的降价很可能是毁灭性的。


对于中选药品来说也不是高枕无忧,因为,中选只是第一步,后续保质保量保障药物的供应更重要。要知道,药品价格太低、利润太薄,就会增加企业的风险,华北制药这样的大企业都在供货上踩过坑,在各地采购平台的公开通报中,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品种因无法及时供货而上榜。


实际上,集采一直强调,降价只是带量采购的目的之一,其最终目的还是要铲除带金销售,促进创新,也就是说,有一部分药企、一部分药品势必是要被淘汰的。


但是从现在情况看,预想中的4000家药企最后只能留下1000多家,不仅大规模淘汰潮没有出现,而且因为生物药的崛起,药企数量反而增加了。

对此,早有行业人士指出,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要做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布局,完全可以只做擅长的部分,如果都不擅长,尽快转行或者直接退出,未尝不是好的选择。


长远来看,药品的疗效和质量势必成为新的赛点,那些已经抢占了集采先机的企业和产品,后续在药品的疗效中多下功夫才能保证自己彻底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