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10 14:14
《寒窑赋》中有这样一句话:“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不管一个人有多大本事,如果没有好的运气,那也是一筹莫展的样子。
一旦好运气来了,要做什么事情,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很多家庭里,母亲会想尽办法,送孩子去上辅导班,逼着孩子考入大学。但是后来,孩子大学毕业了,却找不到好的工作,也没有生活的激情,运气也不太好,并没有太大出息。
聪明的母亲,不仅给孩子本事,还会激活孩子自身的好运气。
如果说,本事是孩子的翅膀,运气就是风。两者都有的孩子,一定能乘风飞翔。
01
母亲会鼓励人,孩子越挫越勇。
在清朝末年,有一个叫张謇的江苏人。
他在几岁的时候,被送入学堂,但是读书成绩一般般。
到了十六岁,他参加地方的岁科试,只是取得一百多名的成绩,勉强通过。
老师看他不努力读书,就开口大骂:“如果有一千人参加科考,录取九百九十九人,你就是那个不被录取的人。”
在学校挨骂了,张謇很是难受,回到家,闷闷不乐。
母亲金氏见状,说:“听到赞誉就像听到毁谤,学问就进步;听到毁谤就像听到称赞,德行进步。”
反正,不管听到什么话,在母亲看来,都是有好处的。正面的评价,是德行;负面的话,是学问。乱七八糟的话,也可以是智慧;羞辱,是让人忍辱负重。
和母亲交谈一番,张謇的心情好多了,挥笔写下“九百九十九”,挂在书房里。每当自己不想读书了,就看看几个字,坚决不让自己成为落榜的那个人。
后来,他多次参加会试,都落榜了,但是一直没有灰心。
清光绪二十年,四十一岁的他,高中状元,成为了名臣张之洞的部下,在教育、实业方面,有巨大贡献。
在事业最难的时候,张謇写下日记:“那些市侩油滑的小人官吏对他冷嘲热讽,阴阳怪调,而他听着诽谤之词也不敢辩驳,蒙受侮辱也不能作色。”
从小就被鼓励的孩子,他的内心充满了阳光。人生路上,遇到任何困难,第一时间不是哭泣,沮丧,而是打起精神。
一次奔跑,不一定过千米,但是一次次奔跑,能够过万米之外。接受鼓励,就是一次次提起出发的勇气。
曾经是母亲鼓励孩子,再出发;后来是孩子随时感受到母亲在背后鼓励,自我暗示,再出发。孩子的好运气,随时会冒出来。
02
母亲行善积德,孩子厚德载物。
明代的袁了凡,决定通过科考,改变命运。
有人指点他:“行有不得,皆己德之未修,感未至也。”
一个人的命运不好,是因为德行不够,无法感动天地。带着这样的改命原则,袁了凡决定做成千上万件好事。
母亲李氏,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女人,知道袁了凡的想法之后,也主动帮忙做好事。
比方说,邻居病倒了,凑不齐医药费,李氏就去找街坊邻居筹款;有接新娘的船,撞到了自家的船,都不予计较。
李氏还带着所有的孩子,一起做好事。每做一件好事,就用笔在本子上画一个圈,留下美好的印记。
多年后,袁了凡不仅做官了,还持续高升。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写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通过行善积德,不仅能够让自己遇到贵人,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一个原本暴躁、怨恨、迷茫、寒冷的心,在行善的过程中,慢慢变得温暖、安静、坚定。
万事万物好不好,归根结底,就是“境由心生”。
心灵美的孩子,看什么都是美的,总能够发现风景,找到他人身上的好处,随时都想着如何帮助人。久而久之,孩子的德行就多了,能够承载起自己的金钱、地位、家业等。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出生的时候,一定是善良的,母亲要去激发,把善良扩大,从而孩子的命运,一点都不愁。
03
母亲学会尊重,孩子独特立行。
明朝的宋濂,身在一个穷苦的家庭。
他很喜欢读书,但是家里买不起书,只能借书。
一个寒冷的冬日,到了夜里,他还在读书、抄书。
母亲怕他冷坏了,就说:“早点睡吧,书可以明天再读。”
宋濂说:“母亲,我和对方约定,明天要还书,因此今天必须抄完。”
母亲没有固执,而是找来破旧的毛毯,披在宋濂身上。
后来,宋濂被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孩子要干嘛,母亲是允许,还是反对,还是绕着弯地反对呢?很多母亲,会按照自己的意图,反对。
比方说,孩子要学舞狮子,母亲认为本地没有相关的老师,也没有场地,就反对,还要求孩子去学美术。
母亲一次次违拗孩子的意图,那么孩子就会萎靡,弄丢属于自己的爱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母亲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那么孩子会把兴趣变成事业,也会在一个行业里,成为领军人。
也许孩子的兴趣是特别的,也正因为如此,孩子长大后,才独树一帜。
04
《寒窑赋》中说:“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好运气,遏制在摇篮里,要学会激发孩子的运气,给孩子正能量。
孩子的第一步,是母亲扶着的;孩子的第一几句话,是母亲教会的;孩子对外物的第一反应,是母亲引导的。
不管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母亲第一时间给予阳光,那么孩子的未来,会走上康庄大道。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